“機器換人”這條路,不想走也得走 |
添加日期:2016-12-08 10:29:51 訪問次數:2203次 |
在今年6月9日的院士大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“要把我國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。” 國家領導人把機器人作為具體問題來講,這還是第一次。可見,在政策扶持、人工成本倒逼和制造業向高端延伸的背景下,工業機器人被寄予厚望,期待成為推動中國轉型的重要力量。 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蔡鶴皋: 日本將1980年叫作“機器人元年”,他們在這一年基本做到了產業化和推廣應用。工業機器人后來在歐洲也得到發展,瑞典的ABB公司、德國的庫卡公司,都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。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把機器人列入國家計劃。從那時到現在也有30多年了,我們已經能造工業機器人,但產業還沒有發展壯大,規模很小,只能說還在萌芽階段。 在日本,每一萬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數量是300多臺,中國還不到20臺。從這方面來看,中國潛在的市場很大。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,2010年我們的制造業總量已經超過美國。但我們是用1億工人來完成的,美國是1000萬工人完成的。這個數字說明我們的生產效率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,生產手段還非常落后。一些企業雖然產品可以出口、產量很大,但都是手工作業、勞動密集型。到車間一看,很多人在那用手工焊接、裝配、制作。 2013年,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比2012年增長約36%。中國不僅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,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。中國制造業非常龐大,要提升到像美國、日本、德國那樣的自動化程度,需要幾百萬臺工業機器人。目前來看,缺口還很大。 據統計,2013年我國新銷售的機器人總量約11萬-12萬臺。中國產機器人大約占1/10,90%依賴進口。在上汽、一汽、二汽、北汽這些大型汽車廠,工業機器人雖然使用得很多,但基本都是國外企業制造。外國幾家大的機器人企業都跑到中國來,在上海、成都、沈陽、北京等地建廠。但我們不能把中國的機器人市場拱手交給外國人,要發展自己的工業技術產業,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機器人占領中國市場。所以現在國家、地方政府和企業家都積極創辦機器人產業。 中國能造機器人,造出來也能用,但是造一臺6個自由度的工業機器人,就需要6臺伺服電機。伺服電機中國造不了,得進口。另外,每一個關節上都有一個精密減速器,也得從日本進口。進口電機和減速器價錢很高。關鍵元器件必須從外國進口,這使得國產企業想降低機器人制造成本非常困難。中國也在努力自己造伺服電機和減速器,但還沒有完全解決。我們的目標是性能起碼能達到外國水平,價格是外國的三分之一。 有人說機器人會給中國工業帶來高失業率。對于中國來說,到底是用人好還是用機器人好?這不是說我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這與整個國家的歷史發展、經濟發展、生產力發展都有密切關系。中國經濟要轉型升級,要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,“機器換人”這條路想走也得走,不想走也得走。 現在,各地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勢頭都很迅猛,熱度很高。這與當初的日本很相像。日本機器人技術發展了20多年后,現在就剩下安川等幾個大型工廠取得了成功,變成了世界級企業。相信中國也會有幾個工業機器人企業能夠脫穎而出。但最后哪家企業能夠成功,還要看企業能不能形成規模化生產,必須有較大的產量并且發展相當多的用戶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