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談智能-回歸制造! |
添加日期:2020-03-17 17:24:52 訪問次數:1360次 |
來源: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
在一個概念爆炸的時代—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、工業互聯網…….,聽上去那么高大上,然而現實的制造業卻很殘酷,經營困難,盈利弱不如買套房,人才流失去了ATM,以及現在最火的“人工智能”領域。然而,沒有精益基礎又缺乏頂層設計,則推動所謂智能制造也不過空中樓閣。
一、價值創造是本心
大數據、智能制造是服務于客戶價值創造的,我們必須為客戶帶來價值,為產業帶來改變,心懷天下則格局自然而生,智能制造是要為企業帶來價值,要為員工帶來幸福感,說直白就是通過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,使得自身獲利,而員工享受這些成果,不但有優渥的收入也有服務他人而獲得的個人價值提升,這種滿足感會形成企業的正向激勵,讓企業能夠產生更為高效的技術、產品與服務。進入發展的正向循環之中,這才是正道。
不為客戶創造價值,而沉湎于為了補貼去上個云、申請個智能制造專項,我看很多企業是走歪路了。
二、腳踏實地,行所當為
最近,華為的任正非先生所說的“虛擬經濟是工具,不要為了炫耀鋤頭而忘了種地!”—我覺得任正非先生深刻的看到了今天制造業各種亂象的本質,即,將鋤頭拿來炫耀,而把地沒有種好。
其實,要不要推進智能制造,以及如何推進智能制造都是屬于“行所當為”的事情,不要為了智能而智能,要回歸事物的本質。制造業的本質應該是在制造上下功夫,而不是弄花活。制造業的發展是關乎自己的長久發展的,不能在這個上面玩弄花活技巧,必定害人害己。
精益是基礎—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問題和目標,那么就無法進行量化和數字化; 自動化--解決質量與速度控制,并提供基礎數據; 信息化--為了解決傳輸、匯集、分析與處理; 智能化—要解決大范疇的全局優化問題
做產業,必須因地制宜,行所當為,其實,去蹭個補貼很容易把人帶到歪路上去,因為這種很容易讓人得到甜頭,而失去了本心。有些人總想“彎道超車”、“換道超車”,其實,屬于投機取巧,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,其實,也無非是些小聰明,我看談彎道超車的很多人大致都是些靠這個忽悠點經費,制造點名詞,其實,你問他懂點什么,發表個論文而已—真正在產業界,極少有人提到這個話題。
飯要一口口吃,路要一步步走,步子邁的大,會扯著蛋—《讓子彈飛》里這段話我覺得很適合講給一些放炮仗的人或組織。
三、人才是關鍵
1.必須要重視人的知識與智慧
在產業政策,我們的政策可能會給設備投資抵稅,卻不給研發投入抵稅。在大學,投資設備有很大的預算卻不愿意為人的服務支付費用。在制造企業,關注硬件設備的價格卻不愿意為價值更高的軟件和服務支付費用。
這幾個方面,其實都是缺乏對人的重視,對知識與智慧的重視,實際上,借助于人的智慧,往往可以發揮更大的潛力。這也是為什么未來被定義為“知識經濟”的時代的原因,而智慧—則是包括判斷力、決策力與自主執行力的,沒有執行力的想法不能稱之為智慧。
2.重視人的成長
在6月9號當日,優也的傅源女士講到他們在冶金行業里推進精益能源管理的項目時,最讓我觸動的實際上是她所提到的改變,員工因為這樣的推進過程變得更加自信、積極,幸福感得到了提升,這也是讓她感受比較深的。
只有員工積極主動的愿意推動企業的發展,那么,無論他是否有智能制造的產線、全自動化的產線與設備,高大上的智能立體倉庫、云計算平臺,他一樣是一個具有持續競爭力的企業。
尊重人、重視人的培養、重視知識的價值,讓每個員工活得有尊嚴、幸福,這樣的制造業才是具有前景的,才是,我們真正想要的制造業。 |